top of page
White Structure

表演藝術研究園

第十一章 陳炳釗劇場美學概論

作家相片: 表演藝術研究園表演藝術研究園



前文[1]曾經歸納過從「沙磚上」、「臨流鳥」時期、「前進進」探索時期與「新文本」、「本土轉化」時期,陳炳釗作品的各種劇場美學傾向。陳炳釗不僅僅是最熱衷與觀眾分享「我在讀什麼書」的香港劇場導演,遇上「新文本」之前,好些「新文本」的劇場特點,早已是陳炳釗特別感興趣的劇場元素。如快速轉場的說故事方式、回應當代社會議題的主題因子、「去空間」「去角色」的劇場處理手法,在「創傷系列」、「消費時代三部曲」、「末日系列」,甚至是初創期的「臨流鳥系列」,這些劇場美學特色已頻繁出現。由此完全可以想見陳炳釗在接觸到《金龍》劇本時的興奮——



「《金龍》的寫作手法卻有濃厚的紀錄劇場美學,文字和作者觀點都往後退,讓位給事件和行為的結構,再以多種遊戲性扮演作為幌子,構成了這齣別樹一幟的『新文本』經典。…在我接觸當代『新文本』的過程中,莎拉肯恩的《4.48精神崩潰》、馬田昆普的《幹掉她》和福克‧李斯特的《電子城市》是首三座里程碑,分別代表着三種『新文本』的文本特質:極致的詩意、犀利的諷喻和直面的批判,三種特質皆有賴劇作者的文字功力。…然後出現了羅蘭‧希梅芬尼的《金龍》,沒有直接的批判、沒有詩化的優雅、也沒有形而上的哲思和諷喻。全劇文字樸實,不見華采。作為一個『新文本』,《金龍》的用力點在結構。以我讀過的『新文本』而論,我認為《金龍》是最不顯耀文字的『新文本』。不顯耀文字,讓它能夠穿透文藝意蘊,更聚焦在人與事的結構性關係和日常存在。」[2] 



《金龍》香港版,可謂是引介「新文本」時期的陳炳釗創作高峰,完整將其劇場理念呈現,也有其念茲在茲的社會關懷。當「新文本」的「本土轉化」一直發展到「真實劇場」,「真實」與「劇場」再不是各不相屬乃至互相矛盾的兩極,而是可以圓融並置的兩項創作焦點;陳炳釗在表演藝術上的追求,與個人對於香港(人)身份和社會變遷的敏感,終於可以並行不悖。劇場的非線性敘事、零碎跳躍的視點、游移不定的人物面向,眾聲喧嘩的語言,突然變得十分理所當然。從美學上來講,「真實劇場」自然亦非陳炳釗在藝術探索上的終點,只是另一個開端。



[1] 詳見本文第三章。

[2] 詳見「不戀字新文本—金龍」,載「前進進」臉書。

13 次查看0 則留言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
附件七:「新文本運動」(2012-2014)活動一覽表

演出 新文本戲劇節 新文本戲劇節2012 (25.5-24.6.2012) 《誰殺了大象》. 文本及導演: 馮程程 《驚爆》. 文本:Sarah Kane(英)/ 導演:李鎮洲 《西夏旅館》. 小說原著:駱以軍(台)/ 改編及導演: 甄拔濤...

附件六:「前進進」之「新文本運動」

(CONTEMPORARY WRITING FOR THEATRE 2012- ) 新文本現象 「新文本」(New Writing) 一詞最初源自90年代英國劇場,泛指當時出現的劇作現象,包括以莎拉肯恩(Sarah Kane)和馬克雷文希(Mark...

附件五:陳偉基訪談紀錄

訪談日期:2023.01.05 問:研究員 答:陳偉基 (資深劇場監製及評論人,曾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監製) 問:你大概是何時加入「前進進」,主要負責什麼性質的工作? 答:我是在2008年4月加入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擔任全職藝術行政的工作。第一個參與的演出是《哈奈馬仙》。幾年後沒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