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炳釗生於香港,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,現為劇場導演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(下稱「前進進」) 藝術總監。1988 年,陳氏與友人創立實驗劇團「沙磚上」,九十年代於中英劇團擔任教育主任,致力探索教育劇場。九七前後,陳氏以香港回歸為題材的劇場作品,如《飛吧!臨流鳥,飛吧!》,呈現港人面對回歸的複雜心境及身份危機;其中《韋純在威斯堡的快樂旅程》更獲邀至台灣、日本及歐洲演出。2001年,陳氏獲亞洲文化協會(ACC)獎助金,前往紐約深造一年,於紐約大學修讀創意及表演藝術課程,並跟隨實驗劇場大師理查科曼(Richard Foreman) 實習。2002年,陳氏把紐約獨立劇場發展理念引進香港,在牛棚藝術村內建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牛棚劇場,成為香港首個由民間戲劇團體自主營運的表演場地。陳炳釗多年來致力開拓當代劇場的不同可能性,發表多元先鋒創作,推動「新文本」運動。歷年得獎作品包括《午睡》、《後殖民食神之歌》、《金龍》、《電子城市》、《hamlet b.》。最新創作有《會客室-Best Wishes》與《鐵行里》等。
「前進進」簡介
前進進戲劇工作坊,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專業戲劇團體。業界人士通稱為「前進進」。1998年成立之初,劇團以青年劇場為本,當時從一幼兒工作坊「慢慢走」得到啟發,寓意探索之路每每有如孩童慢走至成長邁步,便把劇團命名為「前進進」。1998年,「前進進」進駐北角油街藝術村,是本地最早建立自主表演空間的藝術組織之一。2001年,「前進進」遷入土瓜灣牛棚藝術村,修建首座由藝團獨立營運的公開表演場地──牛棚劇場。
成立初期,「前進進」以戲劇教育、實驗創作和劇場營運三線並進,追求跨界合作、多元創意,強調藝術活動對社會、文化和歷史的承擔。合作者包括教育工作者、視藝工作者、音樂人、行為藝術家、文化人、設計師等等。1998至2005年為「前進進」的創始階段,活動計劃包括:「i-D兒女系列」、「小小劇場運動」、「新銳導演系列」、「導演創作室」及陳炳釗個人創作系列等等。活動形式包括工作坊、藝術沙龍、社區巡迴、展覽、劇場及非劇場演出。2006年,「前進進」首度推出「牛棚劇季」,以四季為座標製作定期劇目,並以牛棚劇場為基地、以實驗製作為主軸、文化交流計劃為副,把牛棚劇場打造成一處具有強烈創作氛圍的文化場所。2006至2011年為「前進進」成熟發展期,除了演出數量飛躍增長外,「前進進」獨立編輯網上雜誌《牛棚劇訊》,亦標誌着這一階段奔放流動的文化氣息。
2012年,「前進進」推出「新文本運動」,高舉「關懷時代,形式創新」的創作信念,結合表演藝術探索,借鏡歐洲思潮,嘗試把「新文本」(New Writing for Contemporary Theatre) 的美學理念和藝術視野,推介至香港劇場,發展「本土轉化」。持續至今的「新文本運動」運動結合劇本創作、劇場演出、普及推廣、研究、翻譯及出版。2018年,承接近年「新文本運動」的成果,把「新文本」的內涵移植到「本土轉化」作品,並於2022年推出以尋探劇場與真實關係的藝術計劃「真實劇場探索計劃」,為新一階段的藝術探索拉開序幕[1]。
[1] 詳見「前進進」網頁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