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於2005年「前進進」主催「導演創作室」,集合當時六位劇場導演如彭家榮、陳炳釗、鄧樹榮、許樹寧、陳麗珠和李鎮洲,以「尋找敘事語言」為題,創建戲劇沙龍探索創作,並發表全新作品。2007至2008年,「前進進」亦有「戲劇深化交流計劃」,銳意加強專業演員的進階培訓,引入不同大師訓練體系──先後邀得澳洲Liminal Theatre and Performance劇團的藝術總監Robert Draffin,以及師承Grotowski的波蘭劇團Gardzienice的藝術總監Staniewski主持大師班,展示其藝術觀念與專業實踐[1]。
2014年,業界還有「進劇場」舉辦的「演員運動」。「演員運動」的活動對象為業內的戲劇工作者,目的是聚集具豐富經驗和有志劇場探索的年青工作者,假座牛棚藝術村的N2練習室,讓演員們共同討論、研究、鍛鍊、排演,引發可能。首屆「演員運動」,「進劇場」的陳麗珠及紀文舜帶領多位導演、編劇、演員、舞者及錄像藝術家,進行為期六星期的交流和實驗。以契訶夫及其他自然主義文本為基礎,回歸文本分析、肢體、聲音、演技的訓練,活動最後並以戲劇沙龍和展演作結。由此可見,業界針對演員表演方式、演技等精益求精的工作坊其來有自,方向亦十分多元。至於2016年「前進進」主催的「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」,明顯有着為「新文本」劇場訓練演員的想法。
2016年伊始,曾任「前進進」演員、後來轉向台灣劇場發展的梁菲倚,與劇場導演張藝生、馬來西亞劇場導演高俊耀,應邀回港擔任「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」的形體工作坊導師。梁菲倚指出,「前進進」發展「新文本」劇場(不論引介或「本土轉化」)之初,很自然將劇場創作的焦點放在「導」之上,「本」(劇本)由陳炳釗自己寫,逐漸要更進一步,從各方面找尋自己的腔調和風格,甚至藝術品味。對於演員,也更有要求:
「…. 『新文本』的情緒和控訴都要求演員高強度、高能量。演員本身固然要有寫實表演的基礎,另外還要接觸不同表演體系,豐富自己的表演跨度。話雖如此,『動』不是必然的,因為文本已很滿很滿,有時表演反而要『留白』,演員要將表演內化,有時要能夠在不動中仍保持飽滿,being an active listener。因此對表演者要求很高,更要有range,能靜能動,隨時可以由『靜的零度』開動到『動的十度』。能出能入,投入角色情境和抽離回演員『中性狀態』,靈活轉換。另外,從表演角度,『臨在感』份外重要,『新文本』提出一種『直面』;我們當時帶來的『身心合一訓練』,就嘗試圖讓演員能專注和自在安住在另一種『非固有演技』的焦點。很多時候,『新文本』的演員要更多關注演員的敘事觀點,多於角色的線性發展。」[2]
2019年,「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」再次舉辦,陳炳釗以戲劇構作的身分,與形體導師梁菲倚聯合主持首階段為期兩個星期的工作坊,以開發演員在排練過程的主動性,把新文本的探索空間和決策權從導演手中交給演員。次階段,八位演員需要在兩個星期之內排演 Mark Ravenhill的新文本代表作《泳池(沒有水)》(Pool (no water),其間排除了設計師在舞台美學上的介入,力求以最純粹的方法展演劇作。形體訓練以Michael Chekhov的理論為訓練方法,包括對形體和演技的思考,並以此為基礎練習身體在不同精神狀態和移動限制時作出的反應。同時學員亦需要進行「文本分析」,就着將要圍讀的劇本先做好資料蒐集,再作彙報。
「前進進」2017年上半年的兩個演出《卡桑德拉》和《西邊碼頭》,也就是2016年8月的形體工作坊的成果檢閱。學員共同研讀德國Kevin Rittberger《卡桑德拉》的劇本並編作出若干《卡桑德拉》片段;工作坊完成後,「前進進」再從中物色合適的演員參與正式演出。2017年4月由馮程程導演的《卡桑德拉》,課題非常嚴肅而宏大,講述歐洲難民的種種。非洲少女Blessing,從家鄉想方設法進入歐洲,本來一個月不到的路程,她足足走了五年。第一世界電影頒獎禮表揚以歐洲難民為題的人道紀錄片,歐洲記者、紀錄片導演、作家、翻譯,面對重述與凝視他人之痛,所展現的文化位置和語言非常微妙。《卡桑德拉》在「新文本」的選材中,考掘出帶領觀眾產生對無力感與社會悲劇的感知,用千百種角度剖析災難。
2017年六月底,法國客導Franck Dimech執導法國「新文本」作品《西邊碼頭》,直接讓歐陸的導和本,與香港劇場演員擦出火花。《西邊碼頭》是一種相當極端的表演方式。故事設定在郊外廢棄倉庫,通過相當極端的情節,嘗試把演員推向瀕臨瘋狂的歇斯底里,來演繹一系列社會邊緣人的處境。導演和文本着力於演員個人內在力量的展現,呈現瘋狂、精神崩潰等暴烈狀態,回歸劇場最原始、最感人的能量。這對觀眾亦是一次劇場的窗口,進而啟發更多想像劇場的可能。《西邊碼頭》亦貫徹「前進進」引介「新文本」以來,2012年的Sarah Kane《驚爆》的極端路線,挖掘充滿人性陰暗面的種種主題因子:孤獨、欲求、恐懼、爭鬥、自毀、暴力,既不為現實的劇情所囿,卻情境鮮明,充滿戲劇性。因此「表演探索計劃」作為「前進進」「新文本運動」最後一塊拼圖,廣邀專業演員一同挖掘當代劇場的高強度表演形式,以期演員的身心靈都能與「新文本」接軌。
後來發表於2022年9月、且獲獎無數的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》,也是2016年「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」的餘緒。「表演探索計劃」作為「前進進」「新文本運動」最後一塊拼圖,廣邀專業演員一同挖掘當代劇場的高強度表演形式,以期演員的身心靈都能與「新文本」接軌。當時的學員包括陳籽沁、李頊珩、彭珮嵐在2022年法國客導Franck Dimech (法國埃梅劇團Theatre de AJMER) 與「前進進」再次聯乘時,共同演繹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(Aeschylus)寫於公元前約480年的悲劇經典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》(Prometheus Bound)。導演Franck Dimech與六位香港演員,繼續以暴烈的形體風格,重現普羅米修斯挑戰神權、「盜火」受罰的故事。
作為首次由香港劇團搬演的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》,「前進進」版本從甫開始、進場之際,觀眾已近距離目擊普羅米修斯正在受苦。被鐵鏈纏繞的普羅米修斯,不斷被押解他的暴力神、威力神等粗暴對待,呼喝着往受刑路上走。普羅米修斯滿身血污,忍受着傷痛蹣跚前進,緊扣住他的鎖鏈正扣連在演區四角的檯鉗,不時拉扯着身體,痛苦不堪。這段序言般的「前戲」,讓法式劇場的形式訓練,如弓着背圍繞場內的長方形地界行走,不斷的重複展示,並把觀眾帶動進這個儼如地獄又神聖的古希臘時空。
普羅米修斯與歌詠隊的互動,從傳統的第三者敘事或補充言說,進一步開展出與普羅米修斯的「對話」:當人類還只是處於「會呼吸的肉」的狀態,好吃懶做、頭腦簡單、是非不分,喧鬧善忘。位列神祇的普羅米修斯,為何還要自我犧牲,為人類「盜火」? 普羅米修斯既有預知能力,自然明白要承擔的後果;普羅米修斯的回答卻毫不諱言這是對「眾神之神」的宙斯的挑戰,潛台詞也是另一種自我實現。首次起用女性演員出演普羅米修斯的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》,演員陳秄沁的粗獷形體動作與特定調節的聲線,糅合女性的強悍執拗和男性挑戰世界的霸氣。「盜火」關乎對錯、造福人類、改變世界;亦不完全單純是對錯、造福人類、改變世界。表演不斷圍着長方形地界打轉,使得兩面台的觀眾都不會錯過普羅米修斯與歌詠隊,那個受苦受難的世界,近在咫尺、觸手可及。及至宙斯的「女朋友」伊俄出現,普羅米修斯「盜火」的行動意義,又再被推深一步。
伊俄本是古希臘著名美女,並且擔任赫拉神殿的祭司。宙斯妻子赫拉得知宙斯對伊俄有意後,宙斯把伊俄變成了一頭母牛。伊俄從此過上被百眼巨人盯梢和牛虻叮咬的漂流苦日子。伊俄在漂泊流徙之際遇上普羅米修斯,普羅米修斯預言她的十三世孫子,就是解救自己之人,將會在幾百年後為普羅米修斯鬆綁,就是後來的大力士海格力斯(Heracles)。出演伊俄的彭珮嵐,2016年同是「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」的學員,伊俄的委屈和驚懼大都通過幾近瘋狂的肌肉抽搐、冒汗嚎哭狀態展演。身心靈推向極致邊緣的種種瞬間,既細緻又高強度地演繹出伊俄的窘境。
因此之故,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》從內容到形式,都近於「新文本」多於古希臘悲劇的傳統表演方式。它的「體」和「用」,完全展示了往後「新文本」化的劇場演出要求,演員的專業形體訓練與演出的身體表演是一體兩面。劇場導演就演員的訓練者。後來的《新文本表演探索計劃2021》,受世界疫情影響,一轉而為由五位演員、兩位導演、一位戲劇構作、兩位錄像設計師及一位聲音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,合力製作出十六條網絡單元影片;從表演者的生活體驗出發,在真實與虛擬之間,分享藝術創作人身上的故事、生活與創作之間的互動。
[1] 詳見小西、陳國慧編:《前進十年──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十周年紀念特集》,香港:前進進戲劇工作坊,2010年。
[2] 詳見附件二。
Komentarz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