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White Structure

表演藝術研究園

  • 作家相片表演藝術研究園

第十章 陳炳釗與歐亞劇場

劇場(文化)是帕來品。陳炳釗在創作資源上,尤其是千禧年後的作品,如《N.S.A.D.無異常發現》等,不少已從「新文本」的意念中偷師,與海外劇場淵源深厚。在交流層面上,早於八、九十年代的實驗劇場/小劇場階段,「沙磚上」時期,陳炳釗已積極參與台灣小劇場的交流。1989年,「沙磚上」夥拍專程來港的英國Brith Gof劇團,共同排練《酷戰紀事》,並於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城市劇場首演。「沙磚上」更於1991遠赴年台北皇冠小劇場演出《酷戰紀事II》,將水與火帶上舞台、向觀眾席噴水,打破大部分當地劇場人及觀眾對劇場想像[1]



後來1998年的香港藝術中心發起「小亞細亞劇場網絡」,陳炳釗連續兩年參與其中,到過台北、日本等地作藝術交流。1999年,「進念」舉辦大型交流活動「一桌兩椅」,陳炳釗便是其中的香港參與劇場創作人。踏入牛棚劇場階段,「前進進」曾陸續邀請如陳梅毛等台灣劇場人到牛棚發表作品。「新文本」運動時期,「前進進」除了在香港劇場引介「新文本」,亦在2013年12月15日假座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,舉辦名為「文本與劇場—21世紀發展趨勢」研討會,廣邀歐亞學者、劇場人參與[2]。與會講者包括Prof. Dan Rebellato、楊莉莉教授、林冠吾博士、耿一偉、曹克非、莫兆忠、簡莉穎、周瓚等,陣容一時無倆。會議以外,更有一系列大師班、講座,以期為亞洲劇場如何接收/汲取歐陸劇場新潮,拼貼出更完整的藝術文化圖像。



2016年,「前進進」邀得曾於2013年參與「文本與劇場—21世紀發展趨勢」研討會的法國戲劇專家楊莉莉,到香港牛棚劇場主持大師班,以「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」為題,主持一系列講座。楊莉莉整理及分析了當代法國劇場的發展,如1990年代登場的法國舞台劇導演,無論取材、詮釋或表演策略,如何迥異於上個世代的作風,開拓戲劇表演的領域。從跨界表演、靈活運用多媒體、追求風格化的形式、標榜演出之戲劇性,探求超越模仿、再現之可能、突顯肢體的表演、質問視覺的認知等等,法國劇場表演力充沛旺盛。至於法國的文化政策,十分注重投放資源、時間、空間予年青劇作家,駐場發展表演藝術及其觀眾群。於是,誕生了後來光芒四射的新一波法國劇場新世代導演Christian Schiaretti、Stanislas Nordey、Emmanuel Demarcy-Mota、Olivier Py。其中Olivier Py成為後來法國阿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(現已辭任),也是法國劇場界鬼才,大師班中展示有關作品,揭示歐陸劇場在英德作品以外更多的可能性。

差不多同一時期,「前進進」與法國埃梅劇團協作海外交流計劃。2017年7月,前進進與法籍導演法蘭克.迪麥可(Franck Dimech)合作,於牛棚劇場搬演法國殿堂級劇作家戈爾德思(Bernard-Marie Koltès) 作品《西邊碼頭》(Quai Ouest) [3]。翌年,「前進進」於2018年12月前赴法國馬賽及普羅旺斯,重演這個激烈而充滿詩意的文本,讓戈爾德思詩化的語言首次以粵語呈現於歐陸舞台。至於多次擔任「前進進」劇場構作的台灣戲劇顧問陳佾均,亦於2019年與「前進進」共同創作《大驅離》。《大驅離》由陳佾均、馮程程策劃,並找來香港與台北的劇場/音樂創作者黃衍仁與黃思農擔任編劇,在一個共同的創作框架和開放的敘事形式,勾勒現世群象—「驅離」作為一種操作的動能;在文化生活、政治經濟、自然現象這三個層面,揭示集體和個人被排除或同質化的處境。



由此可見,「前進進」、陳炳釗與歐亞劇場的交流和協作是多層面的。文化交流也並非單純就是交朋友,更多的是在茫茫天地之間探尋同類。同類與同類之間,不以種族、國度為礙,反以愛好、藝文品味、價值觀、文化視野為記。毋用相濡以沫,不必相忘於江湖;不多也不少,互相切磋砥礪前行,探索未知的秘境洞天。


[2] 詳見附件七。

[3] 詳見本文第九章。

10 次查看0 則留言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
附件七:「新文本運動」(2012-2014)活動一覽表

演出 新文本戲劇節 新文本戲劇節2012 (25.5-24.6.2012) 《誰殺了大象》. 文本及導演: 馮程程 《驚爆》. 文本:Sarah Kane(英)/ 導演:李鎮洲 《西夏旅館》. 小說原著:駱以軍(台)/ 改編及導演: 甄拔濤 新文本戲劇節2013(9.8-8.9.2013) 《漂流》. 文本: 潘詩韻/ 導演: 李鎮洲 《耳搖搖》. 文本: 俞若玫/ 導演: 張藝生 《金龍》. 文

附件六:「前進進」之「新文本運動」

(CONTEMPORARY WRITING FOR THEATRE 2012- ) 新文本現象 「新文本」(New Writing) 一詞最初源自90年代英國劇場,泛指當時出現的劇作現象,包括以莎拉肯恩(Sarah Kane)和馬克雷文希(Mark Ravenhill)等青年劇作家為代表的「直面劇場」(in-yer-face theatre),以及皇家宮廷劇院推動的一系列新生代劇作計劃。英倫的「新

附件五:陳偉基訪談紀錄

訪談日期:2023.01.05 問:研究員 答:陳偉基 (資深劇場監製及評論人,曾任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監製) 問:你大概是何時加入「前進進」,主要負責什麼性質的工作? 答:我是在2008年4月加入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擔任全職藝術行政的工作。第一個參與的演出是《哈奈馬仙》。幾年後沒有再做全職,就兼任「前進進」不同演出的監製。在「前進進」工作的時候,小西在IATC開始進行「沙磚上」的研究,我亦應邀成為該計劃

bottom of page